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國際奧委會 為和平而生 為生存而倒向強權


奧運會舉行在即,然而,奧委會又再次惹出是非,事緣國際奧委會未有禁止嚴重而且有組織性地使用禁藥的俄羅斯參加奧運,改為把禁賽的責任卸給各屬會,再一次顯示出,國際奧委會屈服於強國壓力之下。

奧委會,本來是希望透過運動會來宣揚和平,但發展至今,辦好奧運會卻變成奧委會最大的目標,它最關心的就是如何舉辦一個有聲有色,豪華奪目,吸引全球目光的盛事。正如《動向》雜誌主編張偉國先生在訪問中說過:「國際奧委會作為國際體育組織來講,它實際上運作那麼長時間以後產生了一種既得利益,它需要去推動這個國際賽事,它也需要讓國際社會、讓國際輿論對奧林匹克有一種它們希望的評價和影響力……」

然而,這難免又與各國發展出現衝突,例如,奧運會期間,必定要實行一些不便利當地居民生活的舉措;又例如,主辦國要投放大量資源去興建大型運動場,而這些施在奧運會往往被丟在一旁成為「大白象」,相反,假如這些資源用在其他環節,可能令民生有大的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奧委會在選擇主辦國時,往往寧取大國,96年奧運一百年,阿特蘭大壓倒雅典,成為主辦城市,已被詬病為「可口可樂擊敗雅典娜女神」。而更可悲的是,這會導致奧委會向專制大國靠攏勢,因為這類國家更願意也更有權力去不惜功本地把金錢和資源投放在奧運會上。像韓國那樣,因為舉辦奧運會而走向民主化還算是功德無量,但更多情況下,奧運會變助紂為虐的工具,專制大國可「展現國力」、「恢復民族自信心」,國際奧委會又因為成功舉辦奧運而自覺「達成目標」,只剩下人民承受奧運帶來的遺害。羅格便不只一次讚揚北京奧運會辦得很成功,因為北京不惜工本來主辦奧運,最大得益者就是奧委會,但遺下的鳥巢、水立方如何處置,還有輕易被大風吹走頂部的機場如何善後,顯然不是國際奧委會關心的,更遑論人權、自由等問題了。

於是,出現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奧委會想辦好奧運來宣揚和平和人的價值,專制國家可辦好奧運,所以便由專制國家來宣揚這目標。奧委會不想涉及政治,但其本質卻令它更靠攏政治。

說到底,國際奧委會猶如愛情片的主角,總是欲拒還迎,口是心非,原因很簡單,一切源於國際奧委會的出身,其草創的時代,正是國家主義最興盛的時代,各國都盡力爭取生存空間,甚至不措把對手踩在腳下,在這種思潮下,奧委會又怎能擺脫其時代的限制,而獨善其身呢?更何況奧運會要進一步擴展,少不免要跟各國打交道,有時難免要面對現實,作出妥協。就像愛情劇的主角,雖懷有理想,但被環境所制約,要考慮家人的處境,漸漸地,只能隨波逐流,身不由己,這令我想起《年少無知》的歌詞:「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一切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